经过整整一年的预热,看上去平平无奇但销量却十分可观的iPhone 13系列手机在上周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就像过去一样,iPhone的热度只存在于手机发布之前,而在iPhone 13发布之后的第二天,网民与自媒体们就开启了iPhone 14系列的预热活动。没有刘海的全面屏、屏下Touch ID、轨道卫星通讯等苹果从未曾设想的技术路线纷纷进入到PPT成熟的阶段,相关供应商也积极备产,静候来自苹果的订单。
但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受全球芯片紧缺的影响,iPhone 14相较于iPhone 13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那些网传的iPhone 14概念机,只不过是部分网民内心想法的表达。那些看似炫酷的渲染图,描绘的只不过是他们心目中未来手机的样子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这些折叠iPhone 14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我并没有全盘否认概念机的意义。尽管概念机只是「想法」的体现,就像概念车一样并不意味着未来产品就要1:1地照着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概念机」确实等来了落地生产的一天,它们对手机生态也确实起到了推进的作用,比如vivo APEX就掀起了品牌对全面屏的追求。即使是完成度不怎么高,还有明显进步空间的第一代柔宇手机,也加速了手机行业对折叠屏手机的思考。
既然概念手机对手机行业能起到推进作用,那不就是说那些「尚未落地」的概念机,所展现的极有可能就是未来手机的形态?从某种角度上看确实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么在我看来,这几年出现的概念机中,又有哪些手机有希望成为未来手机的设计模板呢?
OPPO卷轴屏手机
首先是OPPO的卷轴屏概念机。可能有人觉得卷轴屏与折叠屏在功能上出现重合。既然「小屏幕变大」这个需求可以用折叠来解决,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采用卷轴屏的方案呢?原因很简单,折叠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屏变大」。没用过折叠屏设备的朋友可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差异,但只要简单代入一下使用场景,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概念。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随身携带平板电脑,说到底是因为平板电脑的体积不够便携,折叠屏手机解决了体积的问题,但重量也是我们讨论便携性时的重点。折叠屏的出现只能解决尺寸的问题,但无论手机怎么折叠,我们始终要将一台平板重量的设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地铁或扫码等单手使用的场合下更是要端着一台「一部顶俩」的手机。
而卷轴屏手机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或者说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尽管现阶段的卷轴屏手机需要内置电机等伸缩部件,重量比一台正常的直板手机要重上一些。但不管怎样,卷轴屏始终是一台「稍重,但可以展开成平板」的手机,而不是一台可以折成一半使用的平板。
除了三星的Flip Z与Moto的折叠屏手机以外,现阶段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折叠屏设备在设计思路上就与手机渐行渐远,品牌不会从手机入手,而是先设计一款平板电脑,再想办法把它折起来;所谓的折叠屏手机,本质上还是一台平板电脑。
这也是相对于折叠屏,我更喜欢卷轴屏,同时也认为卷轴屏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因。随着屏幕工艺的改进,卷轴屏总有一天可以脱去背后的电动伸缩组件与支撑组件,让卷轴屏设备无论在「手机」形态还是「平板」形态都能有更优秀的用户体验。
vivo可拆卸镜头手机
可拆卸镜头手机本质上是手机模块化的其中一种体现。在谷歌早期的Project Ara中,谷歌就展示过可能换摄像头的概念。当然了,Project Ara模块化的并不只是手机摄像头,在Project Ara中手机的每一个部件都采用了标准化架构,用户可以像组装电脑一样组装自己想要的手机。可惜的是,Project Ara在面世3年后就宣告结束,但可能换摄像头的概念却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在iPhone 13的相关讨论中,就有不少网民提到「高端摄像头根本没有意义,自己只需要用来扫码。800万像素单摄完全不够」。更有人提议有关品牌在推出高端手机的同时推出一个「800万像素单摄」版本,并称「用户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先不提在数字摄影的时代背景下800万像素单摄究竟还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品牌既然选择不推出这样的产品,这本身就是用户选择的一种体现,这意味着「扫码旗舰手机」的用户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销量,这是一个赔钱的买卖。即使真的生产出来,结果也很可能成为下一款iPhone 12 mini。
但如果说生产可更换镜头的手机,并交由用户和市场做选择,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这里先澄清一下,所谓的「可换镜头」,本质上是连着镜头与传感器整个模块一起换掉,称之为「可换镜头」只是其中一种并不完全准确的通称。
对品牌来说,可更换镜头意味着手机品牌意味着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相机模块,无论你想要的是适合风光摄影的超广角摄影模块、还是适合人像摄影的等效50mm定焦或85mm定焦,抑或是可以手持拍月亮的100×混合变焦数字AI摄影增强模块,原厂与海量副厂配件都可以轻松满足你的实际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拆卸镜头无论对用户还是品牌来说都是一笔不错的生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给自己的旗舰手机配上一个针对扫码强化,拍照识别只需要0.01秒的30万像素黑白摄像头,真正实现「用多少花多少」。而品牌也可以制订自己的协议,像苹果的MFi配件一样控制下游配件市场,从而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除此之外,摄像模组对相关品牌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配件领域,从而创建一个崭新的配件生态。
魅族Zero
如果说可拆卸镜头手机代表了手机未来发展的其中一种可能,那么另一台概念机则代表着手机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它就是由魅族推出的魅族Zero。魅族Zero代表的无孔设计在我看来是未来手机品牌最有可能采用的设计方案,就个人来说,这也是我喜欢的手机设计概念之一。
作为无孔化的代表,魅族Zero通过压力检测技术代替了传统手机按键,用当时国内尚不成熟的eSIM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手机SIM卡,用无线充电和USB wireless代替了传统的USB接口,打造出一款「完美无瑕」,完成度极高的概念手机。
可能有人觉得「无孔化」是一种「功能向美观的妥协」,是一种无意义的艺术追求。对早期的手机设计来说,追求无孔化确实是一种牺牲了功能的无谓追求,但在无线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前提下,我们没有必要在手机侧面「用机枪扫射」,开出一排凹凸不平的孔。用感知极小的设计妥协,为用户换来延续整台手机生命周期的优秀体验,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无孔设计意味着手机将彻底变成一个「黑盒」——用户不需要在意手机内部是如何工作的,不再需要担心电池老化或SIM卡接触不良,只要用户只需要拿上手使用就够了。很显然,这样的超前设想对现阶段的手机来说并不现实,这也是魅族Zero最终腰斩的原因。但在我看来,当未来手机技术成熟之后,无孔化,或者说「黑盒」化,将是主导手机设计的最主要概念。
总结
很多人认为概念机的作用是「秀肌肉」,不可否认现在确实有不少手机品牌是这么做的,这些品牌之所以推出某款「概念产品」,更多地还是因为手上正好有这样的物料,想证明自己有与其他品牌同场竞争的能力。这里的证明并不是像其他品牌证明,而是向自己的用户证明。因为一个品牌究竟有没有竞争能力,友商和供应链最清楚。
尽管对这些品牌来说,概念机是一种炫技的工具。但这依然改变不了概念机的本质。概念机并不是秀肌肉的机会,而是品牌对未来想象的具现化。一台合格的概念机,应该体现出品牌对产品未来发展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品牌拿出的手机是一款无法开机的「木工摆件」,也比网上花里胡哨的所谓「iPhone 14 Pro偷跑渲染图」更有意义。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online/) | Powered by Discuz! X2.5 |